毛剑卿曝职业球员收入真相:多数月薪不过万,底层仅两三千

  • 2025-09-21
  • 1

在中国足球的舆论场中,职业球员的收入始终是争议焦点。前国脚、现上海嘉定汇龙俱乐部教练毛剑卿近期的一番直言,再次撕开了这个行业光鲜外表下的真实褶皱 —— 他透露,多数职业球员月薪仅一两万,部分底层球员甚至只有两三千元。这个数字与大众印象中动辄千万的顶薪神话形成刺眼反差,也让中国足球联赛的薪资生态问题浮出水面。

米兰体育,米兰官网,milansport,米兰·体育官方网站

事实上,中国足球运动员的收入呈现出极端的金字塔结构。在 2016 至 2020 年的 “金元足球” 狂热期,中超顶级球员的年薪曾达到 2000 万至 3000 万元,大牌外援年薪更是高达数千万欧元。彼时上港为奥斯卡开出的税后 2400 万欧元年薪,甚至可以养活三四家中超小球会一年的预算。但这样的高薪只是塔尖的极少数,据德转 2025 年数据,能拿到中超顶薪(税前 500 万元)的本土球员仅几十人,而这已经是限薪政策大幅缩水后的数字。

金字塔的中层是中甲联赛球员,他们的年薪多在几十万到一百万之间;而支撑起中国足球根基的中乙球员,则面临着更为窘迫的生存现状。毛剑卿所在的上海嘉定汇龙队,球员月薪仅 2480 元,这一数字甚至低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。足协虽规定中乙球员年薪下限为 40 万元,但现实中多数球员月薪普遍不足 5000 元,长春喜都等俱乐部还频繁出现欠薪情况,球员需在训练比赛之余为两个月工资奔波讨薪。这种薪资水平与青训投入形成残酷对比 —— 国内足校十年基础训练需 60 - 80 万元,意味着许多球员的职业收入甚至无法覆盖成长成本。

2021 年开启的限薪政策彻底改变了行业生态。中超本土球员顶薪从 1200 万骤降至 500 万,中甲 300 万,中乙仅 50 万。政策初衷是遏制俱乐部财务泡沫,却意外暴露了联赛商业价值的断层。中超俱乐部平均支出下降 47%,但中低级别联赛因关注度低、赞助匮乏,陷入 “收入降速快于成本” 的困境。长春喜都俱乐部就坦言,客场单场费用超预算达 20 万元,连续客场赛程直接打乱资金安排,最终导致欠薪。这种运营压力最终传导到球员身上,形成 “比赛强度未减,收入却断崖式下跌” 的悖论。

薪资结构的失衡正在动摇足球人口的根基。基层青训教练的收入困境尤为典型,20 多年来月薪仅从 5000 元增长到 1 万元左右,远低于社会平均收入增幅。这种状况导致高水平教练流失严重,许多足校只能由非专业体育老师代课,形成 “低薪→低质教学→人才断层→联赛价值低迷→更低薪” 的恶性循环。更尴尬的是,当前中超球员收入仅为日韩联赛的三分之一,当越南球员开始登陆欧洲二线联赛时,中国球员却因薪资问题连泰国联赛都不愿涉足。

对比其他运动项目,足球基层从业者的境遇更显尴尬。日本乒乓球顶级选手年收入轻松过亿日元(约 484 万人民币),而中国中乙球员平均月薪仅为日本 J 联赛球员的 1/20。这种差距并非单纯的市场热度差异,更反映出联赛商业开发的短板 —— 日本 J 联赛转播收入是中超的 5 倍,门票和周边产品开发成熟,而中超在限薪后尚未建立起健康的盈利模式。

毛剑卿的直言揭开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命题: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限薪或加薪,而是建立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。浙江某私立足校探索的 “足球 + 教育” 模式颇具启发 —— 学生文化课不及格不准上场,毕业包分配体育教师岗位,这种保障体系比单纯提高薪资更能吸引人才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,当球员不必为生计分心,当青训教练能获得体面收入,当联赛商业价值与竞技水平正向挂钩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出 “高薪低能” 与 “低薪困局” 的双重魔咒。

在职业体育的世界里,薪资永远是面镜子。它照出的不仅是球员的身价,更是一个联赛的成熟度与行业生态的健康度。毛剑卿口中那两三千元的月薪,不该成为被嘲讽的笑料,而应成为推动中国足球体系改革的警示钟 —— 唯有夯实塔基的生存土壤,才能期待金字塔尖真正绽放光芒。

毛剑卿曝职业球员收入真相:多数月薪不过万,底层仅两三千